`

Fields奖获得者分析

阅读更多

Fields奖获得者分析
FIELDS奖到2006年有50位获奖者,1998年Wiles是特别奖,以下分析均不包括Wiles
1.获奖时年龄:
30岁以前:4位。36/54/78/86各有一位(是不是说,什么年代的大学教育,都可能造就天才
?)
31-32岁:8位。
33-34:6位
35-36:9位
37-38:12位
39-40:9位。
平均年龄:35.19岁,35-36岁共9位,占9/49=18%
思考1:基本上是在30岁以后,可能是多数人的知识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吧。但33-34岁这个
个龄明显偏少,不知意味着什么?

2.获博士学位年龄:
20岁以下就获得博士学位的天才只有1人(1978年Fefferman,14岁考入马里兰大学,在普林斯
顿大学获博士学位)
21-22岁:4人(丘成桐和陶哲轩都在这个年龄,是不是说如果华人不能在22岁之前获得博士
学位,也就难以获得Fields奖了?)
23-24岁:15人(未含Wiles)
25-26岁:10人
27-28岁:12人
34岁:1人
无资料记载:5人
平均年龄:25.71岁,25-26岁共10人,占10/42=23.8%
思考2:28岁以前获得博士学位的占绝大多数,可能与当今高等教育体制有关.7岁读小学,小学
6年,中学6年,大学4年,22岁大学毕业,25岁硕士,28岁博士.有些高手可能硕博连读(或相似),
2-3年从学士成为博士,所以也有25岁的博士.但24岁以前就获得博士学位,不能不说有些天赋
了.所以,24岁时就是博士的高手们,成为一代大师的可能性极大.
思考3:获博士学位的平均年龄比中国大陆目前大学教育平均获博士学位的年龄明显小2岁之
多,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陆学者的水平?

3.博士毕业到获奖年数:
5年以内:4人(包括与其他获奖者相比34岁“高龄”“才”获得博士学位的邦彦)
6-7年:6人
8-10年:15人
11-12年:7人
13-14年:8人
15年及15年以上:4人
平均年数:9.86年,9-10年共10位,占10/42=23.8%
思考4:大陆学者多数在28岁左右获博士学位,10年后就是38岁了,是不是说获Fileds奖难
度就大了一点?

4.国籍(地区):
一般地,我们有时比较关心获奖者的国籍(或出生地),以此来分析该国的大学本科段教育
、该国人的“聪明程度”等相关信息。
这方面的统计与其它项目有所不同,因为就公开资料来说,有时难以分清国籍(地区)和出
生地、大学本科及以前教育所在的国家(地区),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人口流动性大(移民
)的情况更是如此。所以此项分析如果有误,还望指出:
比利时:2人(都不在首都出生)
德国:3人(有1人出生于德国,但现属波兰。只有1人出生于柏林。我对此部分涉及的历史
了解不多,不太明白。)
法国:8人(2人出生于巴黎,1人不明)
芬兰:1人(出生于赫尔辛基)
美国:12人(出生于华盛顿2人,纽约1人,加州1人。1人出生于苏联,在莫斯科大学完成本
科及博士学业,记入苏联,不记入美国。另有1人是英国,但均在美国完成本科及博士学业
。其他11人均出生于美国,并均在美国完成本科及博士学业)
挪威:1人(不在奥斯陆)
日本:3人(1人出生于东京)
瑞典:1人
苏联:8人(含入美国籍Andrei Okounkov安德烈·欧克恩科夫。3人出生于莫斯科)
新西兰:1人
意大利:1人
英国:5人(不含Wiles)
中国:1人(出生于广东,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完成本科及博士学业)
澳大利亚:1人(陶哲轩。出生于澳大利亚。)
假设评选委员会没有种族和国体歧视,作分析如下:
思考5:美国、苏联(及前苏联解体后的原苏联各成员国)、法国遥遥领先,英国紧随其后
。而且获奖年代分布均匀,50年前有,现在也有,可见三国数学基础教育近百年来一直是世
界上最好的。而且三国母语英、俄、法均不一样,看来母语不能成为学好或学不好数学的理
由。


思考6:注意到二战战败国德意日获奖人数都不多,是不是说国家不安定或者不繁荣,教育
质量也上不来?


思考7:美、英、法、德、意、日,西方世界7大工业国获奖人数大约在42人左右,这是不是
说,经济或物质条件好了,更有利于搞研究?比如南美洲、中美洲、非洲、亚洲(日本除外
)、东欧、太平洋地区这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就没有获奖者,而且这些地区的成果确实也不怎
么高。回想几千年以来,中国、印度、两河、希腊等数学发达的地方,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
达的地方,现在这些地方的经济和教育还不能算是世界一流,或者说,进入世界一流的时间
还不足够长(比如三五十年),所以,暂时还没有进入顶峰的人?大陆经济实力进入世界前
十名,可是一来时间不长,二来人均不高,所以暂时还看不到成绩?


注意到西方大国只有加拿大还没有Fields奖得主,而Fields恰是由加拿大发起的。
“华裔”获奖者一直是华人的所谓骄傲,陶哲轩虽然是华人血统,长相和体型与我们多数人
无二,但他一句中文都不会说,也没到过大陆,11岁获IMO铜牌,12岁银牌,13岁金牌的世
界纪录是记在澳大利亚这个英联邦国家的,我们再怎么和他套亲戚,不觉得寒碜吗?

5.本科就读大学与获博士学位大学是否一样:
我看这个指标主要是看有没有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发现18人本科就读大学与获博士学位
的大学相同,23人不同,其余人资料不全。


6.本科就读大学: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7人。含1978年Fields奖得主德利涅,本科就读过两所学校:布鲁塞尔
自由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思考:要在中国,此校可能早被改名为“巴黎师范大学”了。而且每年才招200多人,要在
我们这儿,每年不招个2万人真对不起观众了:)
哈佛大学:2人
剑桥大学:5人(含各学院)
莫斯科大学:4人
普林斯顿大学:2人(含1986年Fields得主弗里德曼,本科就读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
斯顿大学)
主要也集中在美、英、法、苏四国,与获奖者国籍分布相吻合。但法国获奖者本科就读学校
相对比较集中,说明在法国读书必选巴黎高师。美国的比较分散,是不是说美国各名校的教
学差距没有那么大?

7.获取博士学位的地点:
巴黎大学:3人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2人
哈佛大学:4人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人
剑桥大学:5人
莫斯科大学:2人
普林斯顿大学:5人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2人
芝加哥大学:2人
比较分散,但也主要是集中在美、英、法。看来读数学博士这三国还是首选。
值得一提的是,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中,有3人在31岁之前就获得Fields奖。
分别是1978年29岁获奖Charles Louis FEFFERMAN费弗曼,1962年31岁获奖John Willard
MILNOR米尔诺,2006年31岁获奖Terence Tao陶哲轩


8. 获奖前工作单位:
MIT:3-4人。1978年奎伦获奖前是在MIT/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但我查不到具体是在哪
里。
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2人
哈佛大学:2人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人,圣迭戈分校和洛杉矶分校各1人
剑桥大学:4人
牛津大学:2人
普林斯顿大学:6人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3-4人
斯坦福大学:1-2人,丘成桐1982年获奖前是在斯坦福还是哈佛工作?
普林斯顿大学看来是所有科学家向往的工作地点。这就是爱因斯坦上班的地方。

9.研究方向:
因为每个人的研究方向可能不止一个,所以统计起来不好量化。大致看了一下,Fields奖得
主的研究方向或成果主要集中于代数、几何、拓扑、偏微、动力系统、泛函等几个方面。


--
※ 来源:.两全其美网 http://lqqm.net 发信人: kahler (毛祖袭)


google_ad_client = "pub-2416224910262877"; google_ad_width = 728; google_ad_height = 90; google_ad_format = "728x90_as"; google_ad_channel = ""; google_color_border = "E1771E"; google_color_bg = "FFFFFF"; google_color_link = "0000FF"; google_color_text = "000000"; google_color_url = "008000";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