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08-05 日志:发现中国人最不擅长的一件事——从一只烤鸡说开去

 
阅读更多
<iframe align="top"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http://www.zealware.com/46860.html" frameborder="0" width="468" scrolling="no" height="60"></iframe>

中国人最不擅长的一件事——革新

活了也快三十岁了,也有些东西可以回忆了。最近时常一边整理记忆,一边思考些事情。

今天中午突然回忆起了小时候烤鸡的味道……好香啊!那时候总盼着老妈下班的时候能带一只烤鸡回来。我小时候,烤鸡这种食品大概相当现在小家伙们巴望着的“必胜客”了吧,呵呵。现在自己养活自己了,想吃就去买吗,于是我直奔超市,挑了只大一点儿的回家。

满心欢喜切成块之后一尝,结果是大失所望——不但没有一点小时候烤鸡的味道,而且土不土洋不洋地还有些KFC里的味道。没办法,不能浪费呀,吃吧……每吃一口,都会回忆起些东西来——现在方便面的味道与小时候的不一样了,现在的动画片与小时候的不一样了(再也看不到像《小蝌蚪找妈妈》那样水墨的和《大闹天宫》《天书奇谭》《葫芦娃》这类工笔的了)……总之,很多很多、太多太多不一样的东西了——而且连一点以前的影子都没有了,好像只要是“引起”就要彻底抹煞原来的一切风格,不然就不叫引进一样。

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我发现了中国人最不擅长的一件事,那就是“革新”,或者说是“渐变”。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来了这些。

首先从历史上说吧,成功的基本上都是“革命”,“革新”(一般称为“维新”)基本上都是失败的,即使有,也是小范围的、历时短的——而且革新的“始做俑者”多落个不得好死的下场:p 革命成功者倒也干净利落——把前面朝代高级官员以及有着直接或间接继承关系的人类实例全灭了。这还不算完,书要烧、要禁,烧不掉、禁不了的我改~~~改都改不了的,我重写!(呵呵,连文档也不放过,够火暴!)这从历史大背景上养成了中国人喜欢“革命”、喜欢“彻底摧毁”、喜欢“破旧立新”、“革故鼎新”的思想风潮,似乎只有这样的变化才算痛快。至于形容新旧关系之“渐变”,词汇就少的可怜,甚至多少带些贬义了,一说就是“防微杜渐”——好像渐变的都是奔着坏处去的一样。

可能你会说:破除旧系统,重新建立新系统要容易得多吗!真的是这样吗?那是因为你已经站在这个立场上、习惯这样思考了。

阿猛既不是搞历史的,也不是弄文学的,上面这些分析肯定不够professional,没关系,咱们再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我要是老拿烤鸡或者方便面说事儿,你肯定话骂我是个“吃货”,OK,咱换点儿别的——说说书和程序。如果你常去书店的社科类专区(特别是经济学、管理、HR类的书架),你会发现有很多书都是第八版、第九版甚至是第十来版,也就是说这些书一直在有人维护、随着社会进步而修正、是“活的”。而这些书也多是翻译的国外专注,咱们中国人自己写的书能到这么多版的估计也只剩下大中小学课本、课后练习题汇编、高考/考研题汇编、四六级辅导……

软件行业也不例外。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写软件的时候,大凡程序员接手一个老项目的时候都喜欢自己动手重写,理由有很多,“读别人的代码还不如自己重写呢”、“这么个小软件,重写一下也不费事”、“前面这是谁写的?这么烂!”试问:前人的努力在新人的眼中就这么不值一题?前人的智慧就没有一点值得新人汲取的地方?前人已经捉到的bug、修补的漏洞在你的版本里就不存在了?这样下去一个软件怎么可能“大”起来呢?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很多软件都把能够扩充第三方插件视为一个重要功能,而国内的软件反而拼命杜绝这一功能。这可好,一方面使“山不拒土石”的中国理念被老外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还催生了国内大批的“流氓”软件——你不是不让我“插”吗?我偏“插”!插了还让你拿不下来!

另一方面,用软件的时候也不例外。一听说某某版本是在前一版本上的扩充,心里就老大的不乐意,以至于软件在中国市场上宣传的时候“完全使用新架构”“用XXX语言彻底重新编写”倒成了一个卖点。试问:你是买功能呢,还是买代码呢?

OK,钱是客户出的,客户爱买什么我管不着啦,不过沿着这个思想发展出去,而养成了很多人“重开发、轻测试”的思想,也不理解为什么Case库、Bug库、文档库与代码库一样重要——这些东西都是用来搞革新的吗!不重视革新怎么可能重视这些东东呢?

还有就是我们的诸位领导,又有哪些不是在一上任就先放几把火呢?有几个愿意听取一下前任领导的经验与教训、愿意听取一下岗位上的老员工对工作的思想和见解呢?恐怕大部分新领导(特别是基层新领导)一上任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认真观察和聆听,而是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按自己的想法办事吧。旧流程?废止!旧文档?烧!旧架构?重构!旧领导的部下?fire!——那叫一个英勇无畏、那叫一个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唉,反正一句话——不革新、只革命,革来革去只可能革出个“集体失忆”来,无论是公司还是软件都永远只能停留在幼稚、弱小的初级阶段。

中国人不擅长革新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喜欢“封圣”、喜欢“经典”。什么叫“圣”?圣就是不可能有错的人,而且是永远都不可能有错的人。既然永远都不会错,那也就不用革新啦——一旦树立,一劳永逸吗!那什么叫“经”、什么叫“典”呢?呵呵,当然也是永远都正确的理论的集合咯——里面说的话一定都是放之四海皆准、打遍宇宙无敌的真理。这样的话存在吗?当然存在啦——车轱辘话吗!反正怎么解释都成、怎么理论都对,反正你就抓住一个要领,“玄”,就OK啦。

经典不可被革新、不能被革新,咋办捏?没关系!中国人聪明啊,可以牵强附会吗!君不见那个《于丹论语心得》卖的有多火吗?那书我也看过,看了一半就拿去垫桌脚了。于大姐在这本书里可算是极尽牵强附会之能了,读起来真让我感觉感觉头顶上凉风嗖嗖儿的~~~身上鸡皮疙瘩一片一片的~~~脸上一阵儿红一阵儿白的。特别是读到于大姐对于写blog的人的批评,她说凡写blog滴人都是为了表现自己——唉……说她反社会、反人类文明、反进化我还怕她吃不消。于大姐她自己也写blog的,而且点击量比北京电视塔还高,她自己又算哪一类人呢?

所以说,于大姐远不比上陈随便同学。人家随便同学牵强附会但不虚伪,于大姐牵强附会的时候还要穿个马甲;人家随便同学敢于用自己的热脸贴布希同学的凉屁股(虽然是猴儿屁股吧,但至少还是个活物),而于大姐呢?只敢去贴石像的屁股,这算是哪一出呢?

咦!这位客官看不下去了,说:“你阿猛这是扯淡,老外的《圣经》既有圣又有经咋没见出Second Edition捏?”

OK,那我要问一句了——为什么要革新呢?革新是因为旧的东西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了,我们要对它进行改良、让它跟上社会的发展。《圣经》的确年代很久远了,但直到今天,教堂里讲的还是它,西方人也还把它视为自己每天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说,《圣经》的内容虽然老,但并没有过时(神话故事吗,怎么会“过时”呢,呵呵)。《论语》可就不一样了,你见哪个孔庙里每周讲《论语》了?现今又还有多少人拿《论语》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呢?所以,判断是否需要革新的一个准则就是——是否能够指导实践。

对于中国文化古籍的不汲取、不革新,造就了另一种文化的革新方式,那就是引进国外的书籍理论。一时间卡耐基、拿破仑•希尔、杰克•韦而奇等等洋名字风靡于中国的大街小巷、《成功学》《自我激励》《管理学》也时常出没于报端。一开始我也喜欢去读这些“先进理论”,也会因为自己记住了几条“准则”而沾沾自喜。直到有一天,我静下心来拿起《菜根谭》、拿起《三十六计》、拿起……才发现,原来那些洋理论在这些书的条目里都有,只是提取几条出来、根据目的不同重新排列和诠释一下。呵呵,这时候的感觉就是恨不得找个小刀在脑门儿上刻四个字——我本浅薄。

这就是不擅长革新的中国人搞出的革新——不在革新中遗忘,就在革新中放弃——总之还是一点儿都没留下。我又想起那烤鸡来了,那就是典型的放弃;我又想起那方便面来了,那就是典型的遗忘。呵呵,说笑了,我是想说,“继承”这东西,不能只是个形式、只剩下个“壳”,还要有味道、有内涵。

综上所述,我们中国人是不擅长“革新”滴,表现为:

  • 不喜欢革新,从不革新;喜欢比较火暴的“革命”。
  • 懒得革新,喜欢重新。
  • 革新的时候又容易滑向两个极端
    • 要么牵强附会,这相当于没革新。
    • 要么在革新中遗忘、放弃,这相当于“革命”。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不擅长革新呢?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错综复杂的文化根基,不是我阿猛可以分析透滴。但我还是想不知天高地厚地说两句。我想,原因大概有这几个吧:

  • 中国人追求稳定(特别是静态的、绝对的稳定),没有建立起动态稳定的概念。
  • 中国人不擅长否定自己(爱面子),革新就意味着自己否定自己,自己打自己的脸,谁乐意呢?
  • 中国人擅长否定他人(天生的观察者),更情愿去否定别人而不是树立别人,而且否定起来也更容易
  • 中国人对他人的信任感较低,对自己的信任感相对较强,因而不容易相信旧有系统中的价值同时又会过高估计自己新系统
  • 中国人比较缺少宽容心,对于犯错误的人喜欢一棍子打死,那谁还愿意自揭其短、自己说自己有错误呢?
  • 中国人对“成功”的定义比较模糊,多半人会认为独立完成某个任务才算是个人的成功,自然也就不太愿意借助他人旧有的成绩,认为那样有点不光彩——协作能力差、纵向/横向团队精神低、勇于将个人成功融于团队成功等盖出于此。
  • 现代中国人的忍耐力比较差,革新是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长痛不如短痛吗,搞个新的好啦:p
  • 现代中国人对于积累重视的不够,农业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以及百年来的被列强欺压催生出的是高层哲学中的“”与“崇洋媚外”和底层哲学中的希望“不劳而获”与“一夜暴富”——总之没有哪一种实用哲学是号召大家通过积累的手段来获取成功的。革新,本质上就是一种积累。

文章到此就算结束了。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把把“革新”这两个字记在心里并体现在行动上——从一份测试计划开始,从一份需求分析开始,从一份教案开始,从一个类库开始,从一组Case开始,从一打书稿开始……

希望我们的中华民族不是一个懒惰的民族、一个虚伪和傲慢的民族、一个缺少宽容心的民族和一个集体失忆的民族。

祝我们的国家和每个人,明天会更好。



Trackback: http://tb.blog.csdn.net/TrackBack.aspx?PostId=1727679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