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cket]尴尬的CLOSE_WAIT状态以及应对策略

 
阅读更多
<iframe align="center"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http://www.zealware.com/csdnblog336280.html" frameborder="0" width="336" scrolling="no" height="280"></iframe>

[Socket]尴尬的CLOSE_WAIT状态以及应对策略<?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编写者

版本

本文假定您熟悉 SocketC++ TCP状态。

郑昀@掌上灵通

第一稿

章节内容

CLOSE_WAIT状态的生成原因

重用本地地址和端口

从容关闭还是强行关闭?

总结

摘要:本文阐述了为何socket连接锁定在CLOSE_WAIT状态,以及通过什么措施力求避免这种情况。

不久前,我的Socket Client程序遇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错误。它本来应该在一个socket长连接上持续不断地向服务器发送数据,如果socket连接断开,那么程序会自动不断地重试建立连接。

有一天发现程序在不断尝试建立连接,但是总是失败。用netstat查看,这个程序竟然有上千个socket连接处于CLOSE_WAIT状态,以至于达到了上限,所以无法建立新的socket连接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它们为什么会都处在CLOSE_WAIT状态呢?

CLOSE_WAIT状态的生成原因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我们的Client程序处于CLOSE_WAIT状态的话,说明套接字是被动关闭的!

因为如果是Server端主动断掉当前连接的话,那么双方关闭这个TCP连接共需要四个packet

Server ---> FIN ---> Client

Server ACK Client

时候Server端处于FIN_WAIT_2状态;而我们的程序处于CLOSE_WAIT状态。

Server FIN Client

Client发送FINServerClient就置为LAST_ACK态。

Server ---> ACK ---> Client

Server回应了ACK,那么Client的套接字才会真正置为CLOSED状态。

我们的程序处于CLOSE_WAIT状态,而不是LAST_ACK,说明还没有发FINServer,那么可能是在关闭连接之前还有许多数据要发送或者其他事要做,导致没有发这个FIN packet

原因知道了,那么为什么不发FIN包呢,难道会在关闭己方连接前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吗?

elssann举例说,当对方调用closesocket的时候,我的程序正在调用recv中,这时候有可能对方发送的FIN包我没有收到,而是由TCP代回了一个ACK包,所以我这边套接字进入CLOSE_WAIT状态。

所以他建议在这里判断recv函数的返回值是否已出错,是的话就主动closesocket,这样防止没有接收到FIN包。

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设置了recv超时时间为30秒,那么如果真的是超时了,这里收到的错误应该是WSAETIMEDOUT,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主动关闭连接的。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数千个连接都处于这个状态呢?难道那段时间内,服务器端总是主动拆除我们的连接吗?

不管怎么样,我们必须防止类似情况再度发生!

首先,我们要保证原来的端口可以被重用,这可以通过设置SO_REUSEADDR套接字选项做到:

重用本地地址和端口

以前我总是一个端口不行,就换一个新的使用,所以导致让数千个端口进入CLOSE_WAIT状态。如果下次还发生这种尴尬状况,我希望加一个限定,只是当前这个端口处于CLOSE_WAIT状态!

在调用

sockConnecte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之后,我们要设置该套接字的选项来重用:

/// 允许重用本地地址和端口:

/// 这样的好处是,即使socket断了,调用前面的socket函数也不会占用另一个,而是始终就是一个端口

/// 这样防止socket始终连接不上,那么按照原来的做法,会不断地换端口。

int nREUSEADDR = 1;

setsockopt(sockConnected,

SOL_SOCKET,

SO_REUSEADDR,

(const char*)&nREUSEADDR,

sizeof(int));

教科书上是这么说的:这样,假如服务器关闭或者退出,造成本地地址和端口都处于TIME_WAIT状态,那么SO_REUSEADDR就显得非常有用。

也许我们无法避免被冻结在CLOSE_WAIT状态永远不出现,但起码可以保证不会占用新的端口。

其次,我们要设置SO_LINGER套接字选项:

从容关闭还是强行关闭?

LINGER是“拖延”的意思。

默认情况下(Win2k)SO_DONTLINGER套接字选项的是1SO_LINGER选项是,linger{l_onoff0l_linger0}

如果在发送数据的过程中(send()没有完成,还有数据没发送)而调用了closesocket(),以前我们一般采取的措施是“从容关闭”:

因为在退出服务或者每次重新建立socket之前,我都会先调用

/// 先将双向的通讯关闭

shutdown(sockConnected, SD_BOTH);

/// 安全起见,每次建立Socket连接前,先把这个旧连接关闭

closesocket(sockConnected);

我们这次要这么做:

设置SO_LINGER为零(亦即linger结构中的l_onoff域设为非零,但l_linger0,便不用担心closesocket调用进入“锁定”状态(等待完成),不论是否有排队数据未发送或未被确认。这种关闭方式称为“强行关闭”,因为套接字的虚电路立即被复位,尚未发出的所有数据都会丢失。在远端的recv()调用都会失败,并返回WSAECONNRESET错误。

connect成功建立连接之后设置该选项:

linger m_sLinger;

m_sLinger.l_onoff = 1; // (closesocket()调用,但是还有数据没发送完毕的时候容许逗留)

m_sLinger.l_linger = 0; // (容许逗留的时间为0)

setsockopt(sockConnected,

SOL_SOCKET,

SO_LINGER,

(const char*)&m_sLinger,

sizeof(linger));

总结

也许我们避免不了CLOSE_WAIT状态冻结的再次出现,但我们会使影响降到最小,希望那个重用套接字选项能够使得下一次重新建立连接时可以把CLOSE_WAIT状态踢掉。


Disclaimers

Programmer’s Blog List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shapetype id="_x0000_t75" stroked="f" filled="f" path="m@4@5l@4@11@9@11@9@5xe" o:preferrelative="t" o:spt="75" coordsize="21600,21600"><stroke joinstyle="miter"></stroke><formulas><f eqn="if lineDrawn pixelLineWidth 0"></f><f eqn="sum @0 1 0"></f><f eqn="sum 0 0 @1"></f><f eqn="prod @2 1 2"></f><f eqn="prod @3 21600 pixelWidth"></f><f eqn="prod @3 21600 pixelHeight"></f><f eqn="sum @0 0 1"></f><f eqn="prod @6 1 2"></f><f eqn="prod @7 21600 pixelWidth"></f><f eqn="sum @8 21600 0"></f><f eqn="prod @7 21600 pixelHeight"></f><f eqn="sum @10 21600 0"></f></formulas><path o:connecttype="rect" gradientshapeok="t" o:extrusionok="f"></path><lock aspectratio="t" v:ext="edit"></lock></shapetype><shape id="_x0000_i1025" style="WIDTH: 0.75pt; HEIGHT: 0.75pt" type="#_x0000_t75" alt=""></shape>

博客堂

博客园

Don Box's Blog

Eric.Weblog()

Blogs@asp.net

本文档仅供参考。本文档所包含的信息代表了在发布之日,zhengyun对所讨论问题的当前看法,zhengyun不保证所给信息在发布之日以后的准确性。

用户应清楚本文档的准确性及其使用可能带来的全部风险。可以复制和传播本文档,但须遵守以下条款:

  1. 复制时不得修改原文,复制内容须包含所有页

  2. 所有副本均须含有 zhengyun的版权声明以及所提供的其它声明

  3. 不得以赢利为目的对本文档进行传播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