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人类将从“微博体”过渡到“微媒体”。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阅读更多

项目名称:GG3M 鸽姆微媒,第一期投资200万美金,第二期投资5000万美金,三年后上市预期市值2000亿美金,有兴趣Q我908349982

媒体的使命是传递信息,其价值在于影响力。这种影响可以用于商业,导引某种潮流或者让市场注意某种产品;可以用于政治;也可以用于制造舆论……当媒体成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传播的渠道时,这种被传递的信息就叫做广告:这是作为媒体的正当收入方式,其他都是歪门邪道——以封闭性信息来收取信息费用的小众式媒体这里姑且不论。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差别就在于规模和受众群。

微媒体(Micro Media)是什么?在Web2.0时代,我们注意到许多人已经开始把博客叫做媒体。其实这不确切,应该是把许多个微小的博客所组成的信息传播网络看作一种媒体,并且这种媒体的规模已经到了我们不可忽视的程度;并且更重要的是,这个与所有传统媒体不同。我把这类由许多独立的发布点构成的网络传播结构,叫做微媒体(Micro Media),请注意,这个词永远指的是大量个体组成的网络结构,只理解为个体是没有意义的,并且理论上应该有一个数学模型可以计算出数量的下界。

  而习惯上,我们把新浪、搜狐那些门户网站称为媒体,它们是由大型企业运营的;相对门户网站而言,个人运营的网站就是一个微媒体,其中博客便是很好的微媒体的例子,相信以后会出现更加丰富多彩的微媒体形式。

2010年,微博整整火了一年,可哪怕到年底在无数人眼中,微博仍不过是博客的变种,有人干脆将微博理解为“迷你博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估计到2012年末全世界几乎有一半人都在“微博”的时候,“微媒体”将成为最能概括微博前世今生的一个词。这可以从微博的两大力量之源谈起。

在互联网中,被“互联”在一起的有信息、知识,有资源、价值,有终端、通路,但其中价值最大、最具生命力的资源还是无数在线的网民和机构。互联网在本质上是一种涵盖全人类的关系型宏观结构,而“微博”在本质上是一种联系无数网民的关系型微观运用。“微博”对于“关系”的影响和作用,从根本上是与互联网的本质属性、技术性质、历史趋势完全一致的,因此可以轻易的凝聚、撬动、激发和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和庞大资源,这也是微博迅猛爆发的根本原因所在。

作为不折不扣的“微运用”,微博的另一力量来自其“微传播”特征。正是在“微博”的“微结构”基础上为个人提供的功能强大的个人独立平台,空前强化了个人在线活动的空间和自由,才从根本上冲击了个人参与社会传播的传统格局,进而催生了“微媒体”。

如果将互联网看作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那么在其中活动着的“人”才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核心主体,互联网必须为每个个体提供基本、平等而充分的平台支持。目前互联网中有无数个大小网站,但其总数远无法与数十亿人类人口总数相比,相当一部分在线人群没有获得应有的独立平台。而个人在互联网上的独立平台,必须能超越单一网站的利益藩篱和信息割据,能帮助个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在互联网中遨游,与此相联系的愿景就是实现“无处不在的联系”的“全息”的互联网。

我们无法想象身躯庞大的大象、鲸鱼能同时生存于高原、深海和严寒的极地,他们自身结构的复杂性影响了其作为生命物种的适应性。同时我们也知道地球上生存着无穷无尽的细菌,它们几乎是最微小的生命单位,但也是在地球生态圈中生存范围最广的生命。正是简单易复制的结构给细菌带来了广泛的适应性。与网站相比,微博就是互联网中的“细菌”,以其易建立、易维护、易上手、易外接、易升级、易调整等一系列灵活的适应性特征,在目前的诸多互联网运用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2011年,人们已感受到细菌一样无所不至的微博渗透力。2012年,微博将帮助互联网打通“奇经八脉”,向“全息互联网”时代加速迈进,这意味着更加凝聚和有机的在线关系、更加快捷而广泛的在线联络、更加方便和智能的在线服务和更加精准和细致的在线结构。2012年,微博还将帮助无数生产者和消费者找到彼此,帮助创业者找到天使,它将建立起面向目的、任务的更强大的渠道匹配能力。

微媒体还在成长,它的未来就是大众媒体与个人媒体有机统一的“自媒体”。若再向后看十年、二十年,我们可能会发现,互联网的网站将被无数的个人在线关系与信息平台所替代,这些平台按照由某种社会公权力所确立的标准,被强制集成到某种形式的个人终端设备之中,形成不折不扣的、人手一个的“自媒体”。

微媒体的四个特征

   1、增值性

  必须有信息的源头参与才可能产生有价值的微媒体网络,信息源是指任何产生信息增值的发布。写一篇文章是信息源,对信息做一次有价值的修改、或者发布一条评论,也是信息源。只要有新加入的信息即信息增值,就有可能存在感兴趣的受众,并不要求发布者有记者证,使用正式文体和写作、发布方式。

  2、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是指微媒体整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因为都是微小的个体所发布的内容,风格、导向性、内容都会不同,很容易理解。微媒体的组成个体之间未必有很大的差异性,相反,很有可能出现大量的转载、抄袭、雷同和垃圾类信息。但是由于第4个特征的存在,这并不影响整个微媒体网络的传播效能。另外,这个差异性也有别于特立独行的“个性化”,原因很简单:就像一份小众群的杂志再精彩发行量也就那么多,我们这里只讨论大众媒体的问题。

  这种差异性给了读者另一种选择,在无聊或者不想看主流媒体的时候,有了替代品。

  3、传播性

  这种传播指的是自发的传播而不是通过报亭这样的发布渠道,因此需要两个条件:信息源对信息公开;传递路径上没有版权障碍。有兴趣的个体自发成为传播路径上的节点,并且是以指数方式传播;再加上渠道完全免费,这两点怎能不让所有广告商疯狂!

  4、选择性

  由被关注到被谈论,再到被传播,这是必然的模型,信息的优胜劣汰在此自然形成。其实即使没有digg,一篇post依然会按照隐性规则进行着选择和排序,我们会把好文章告诉朋友,会发布评论,会转载……是的,我们有垃圾和spam,让某个路径上的节点非常不愉快,但是不会对网络整体产生致命影响,因为这个网络结构是自适应的。

服务模式

   个体托管服务:集成上述四种功能,是整个微媒体网络的基础。比如博客足以胜任。

  定制阅读:解决高级读者的问题,但是目前除了可以订rss还能怎么定制?甚至没法讲rss中的内容分类看。

  再发布:发布到博客模版、发布成电子杂志、打印出版……如此等等。

  传播渠道:RSS相关的服务,都是做渠道的,短期内尚有不错的想象,不过长期来看,个人以为应当会被某个大平台所替代。

  聚合服务:将网络中的微内容组织起来在统一的地点提供阅读或其他处理。

盈利模式

  开篇已经说过媒体的正道是广告,但是如果托管服务商让你用手机写并收取费用、或者出点钱给更多空间也不为过;长期的看,盈利应当来自几个方面:

  广告:既然传播的是微内容、并且每一个时刻这个微内容只面对一个个体,所以很显然的,广告完全可以是针对性地——不过不知道人工智能技术是否能够支持。

  信号传播费用:比如无线收入,本身信息不收费(传播收费服务的信息除外)、传播信息本身也不收费,但是传递信息的物理过程需要成本,所以收费。

  增值服务费用:上述服务均需要成本,因此就有收费的可能性,当然行业内竞争过度大家为了争夺用户都免费的情况除外(这不是一个健康的行业形态)

  没了?是的,没了,你希望找到一个有一万种赚钱方式和可能性的行业的话,去向上帝要。其他的歪门邪道注定不会长久,因为那背离了媒体的角色,而只有媒体的角色才是微媒体网络唯一能够长期稳定的角色。

  注意到以上后两种方式也不是本质性的收入,只是因为实现上需要成本,并且是“用户可以理解和体谅的成本”,因此有收费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所以如果要作百年老店的话,还是在广告模式上创新,比如google卖关键词这种,我们需要更多此类的好主意。

法律、道德和社会方面的问题

   发布者对信息负责

  最近有blogger被告,问题都在如果说话了,并且伤害他人利益,如何处理的问题。在真实世界里,是必须负责的,因为有诽谤、诬蔑这些罪名;但是在微媒体中,这又有违于鼓励大家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本来就少不了相互斗嘴的;而且如果微媒体的载体是互联网,甚至很可能没法知道到底是谁说的。

  尤其是在国家间网络互通的情况下,倘若愚人节某人在blog上宣称A国对B国宣战,且此消息在多次转载和修改中已经被粉饰得相当真实,而导致B国真的向A国开展,有人需要对此负责吗?到底怎么负责?

  另外关于服务提供商和信息发布者的责任划分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服务提供商很可能没有人工干预的自动传播消息,并且限于技术原因无法很好鉴别和过滤,那么他有错吗?

微博的媒体价值要避免走入歧途,它不应该是流量模式的另一个新边疆,而应该是具有更优质组织架构和传播效能的社会化媒体,并迸发出比传统流量型媒体更具技术含量的价值。

从国内第一家微博平台——新浪微博上线至今的近两年时间里,“围观”、“直播”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随着用户量的不断增长,微博也在影响着商业世界的运转轨迹。
被外界炒得沸沸扬扬的“微博大号”成为了一种“微媒体”,它们正在微博这片肥沃土壤中生长出各种各样的新鲜果实。而不断增长的用户量就是催熟这些果实的养料,动辄上万的转发数、新闻要闻的原发地和第一落点,微博的媒体价值正在迅速爆发。
但同时,一些杂草也在疯狂生长。虚假信息、小广告、买卖粉丝正在吞噬侵占原有的生态系统,让微博这个平台加速地朝着一片荒芜奔驰而去。而这些非理性、非常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在微博这个社交媒体新领域,没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影响力评价体系。人们单纯的以是否加“V”,粉丝数量多少来评判一个微博ID的价值,于是大众被这些外露的硬性数据所累、所迷惑。
“微博粉丝超过100人,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万人,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人,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人,就是电视台,超过1亿人,就是CCTV。”这曾经在微博上广为流传的一段话,如今成了某粉丝贩卖网店打出的广告语。但买来的粉丝是否有价值?其实大家都有心照不宣的答案。那为什么还会有人如此在意粉丝的数量?当我们把目光过多的放在粉丝数量上时,一些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
就如同在门户网站时代比拼流量一样,把微博平台简单的看成是注意力经济的延展,其实是限定了其新媒体形态和未来的多种可能性。但如果坚持以“唯粉丝数量论”来评判微博的价值,则很可能扼杀这个新媒体平台的潜力释放。
微博粉丝乱象
微博粉丝的泡泡起源于微博在当今的媒体属性。粉丝数量直观上看就相当于一个媒体的订阅数。当用户关注了某个ID,就相当于自愿接受其发布的信息。从理论上而言,粉丝数量越大,覆盖面越大。而这个“订阅数”就如此“透明”地悬在头像下方,为潜在订阅者提供了判断的佐证,并时刻敲打着微博主的虚荣心和其作为“微媒体”的价值。
特别是当“微媒体”的概念兴起之后,粉丝买卖的生意悄然诞生。明码标价外加售后服务,“刷粉小广告”就在私信箱里或是微群里等着你。以某淘宝3钻店铺提供的产品来看,“6元100个起拍,1万个350元,可匿名购买,高质量,永久粉丝,终身包补”——这算是行价里面要价比较高的。
除了简单的粉丝贩卖,还有更为高级的单条微博转发评论套餐,并根据转发数量和评论数量不同分为各种套餐类型。“500次转发+50条高质量评论=28元”是入门级,“1万次转发+1000高质量评论=238元”是顶级套餐,并可以定制评论内容。另外还有包月套餐,保证每天转发条数及评论条数。
在“成交记录”一栏中,有买家直接购买了相当于10万个粉丝、但被标注为“网络媒体推广”的商品。还有更多买家明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只购买了100名粉丝;在“评价详情”中该产品得到了4.9的高分(5分为满分)。该化名产品30天内共售出8.6万元左右,如果将其转换成粉丝数量,大概在140万~240万人之间。而这只是粉丝贩卖生意中的冰山一角。现在,其“技术含量”快速升级,已经难以用以前没有生气、可以被迅速识别的“僵尸粉”来形容,而是有内容发布、有转发、有评论的“机器人”了。
如果说有些人购买粉丝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自己的微博看起来更有面子,那他们应该心知肚明这样的粉丝是难以产生互动、用户价值极低的摆设。但是,一些开始以“微媒体”形态出现的大账号也成为粉丝买卖产业链中的成员,则是有着明确的商业目的。在微博这个新生事物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很多聪明人已经看到了其巨大的商业价值。
5月初,知名编剧宁财神在自己的微博中爆料,某广告公司希望与其合作,“只需要发3条,3万块”,但附加条件是“等你发完那几条围脖,能让姚晨转一下吗?”
这些乱象使得大众对于粉丝的价值产生了错觉,同时也影响着微博行业内的从业者,更连带引发了外部资本对于微博估值的不断攀升。
2010年年初,拥有几十万粉丝的微博账号只需5~6万元即可买到,但现在的情况是掌握多个账户、粉丝数量达到千万级别的运营者,面对VC给出的8000万估值也不为所动。而希望利用微博大号发广告的营销公司也在抱怨价格的水涨船高。但在粉丝数量和评论、转发情况都能够作假的情况下,以粉丝数量论成败的微博成了一场自己骗自己的游戏。自己充粉丝,再给这些假听众推送广告,假装传播效果很好,其实都是自己哄自己玩。
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就变成了无价值的资源损耗,而对于微博平台的营销价值和信任体系来说,都将是无法逆转的灾难。同时,这些不公平的恶性竞争对于深谙微博营销之道,早早埋下伏笔、认认真真养用户的创业者而言,也是一种干扰和冲击。一旦把微博营销的市场做烂,那么就将是玉石俱焚,而其祸根恐怕就是“唯粉丝数量论”。
微博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平台,甚至成为互联网的入口,这些都毋庸置疑。但在建立游戏规则之时,就出现无数的破坏者和践踏者,只能将微博从原本前景美好的预定轨道带离。
微博运营的技术含量
微博平台提供的只是一个用户池。在微博发展初期,微博主追求的还是如何从中吸引到足够多的用户,之后可能会考虑如何吸引到足够多的目标用户。内容组织、黄金时段发布、关键传播节点的转发,注重打造影响力的微博账号需要诸多因素的互相配合。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内容的运营能力。“我始终相信内容为王。”扬州山鲁佐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酒红冰蓝(网名)如此说道。做了大半年微博账号的酒红冰蓝目前拥有100多个账号,粉丝总数在1000万左右,知名的“全球时尚”就是她目前最大的账号。
但你很难想象拥有将近150万粉丝的“全球时尚”是由一个1989年出生的小男孩在运营。“他本人完全没有时尚感,走出去就是一个乡村小男孩,又黑又瘦。”红酒冰蓝如此介绍她的得力干将,“但他把握大众兴奋点的判断力却十分准确。比如同一个帖子,你看了没感觉,但他就能肯定这是一个热点,就像杂志编辑做选题一样。”
去年底,酒红冰蓝为每个员工买了一台iPhone4,从此员工恨不得每天在路上都发微博。“但我们一般要求员工在几个黄金点一定要亲自发,平时可以定时发。”酒红冰蓝招来的员工都是全国各地的微博控,而这些微博控们在经历了多则半年、少则几个月的实战之后,都已经拥有了一套自己的路数和风格。
“比如说上午10点~11点,是家庭主妇看微博的高峰期。早晨孩子送走了,菜买了,然后该做的做了,就等着烧菜了,这个时候她就会看看微博。而学生们,他们一般来说,放学或者是周末,玩得比较多一点。”酒红冰蓝自称运营经验远没有一线员工的丰富,“我们公司所谓的账号跟我都是没有关系的,就放手让他们做,我是这样的人。”微博活跃度的峰值变化也是根据人群的不同而不同,在合适的时间点发布合适的内容,才能对目标用户产生精准的信息覆盖。而更多的实战经验和运营技巧酒红冰蓝虽然没有分享,但至少证明只要真正认真的做内容运营,掌握基本的技巧,就能够吸引大量的真实粉丝。
在内容运营之外,商业模式的运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账号的成长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诱惑也随之出现,不可避免的就是广告来了接不接。“去年我们公司为了保证现金流,接过做转发这样很低级的东西,但是今年3月份开始,我们调整了方案,这种广告已经不做了。”酒红冰蓝很坚决。
放弃简单的广告模式,是因为内容质量在酒红冰蓝看来是至关重要的。“传统媒体的内容和广告比,正常的话在7:3,内容是7,广告是3。微博媒体也应该如此,至少遵循这个规律,你要超过了,就会引起用户的反感。”拥有多年媒体经验,现为NTA创新传播机构创始人的申音如此评价。
微博营销专家杜子建也曾经在微博上表示,“微博,目前还不是做广告的平台。赤裸裸的营销也不适合做。做品牌、做形象、做影响力、做危机预警、做客户服务、做消费者信息对接,才是正确的。”因为在一个个看似渺小的ID背后,都是一个个真实的用户。一个个有偏好有性格,可以精确到性别、年龄和所在地的传播结点,是适合做品牌营销的。
申音作为策划顾问的“凡客黄晓明”广告就是生动的事例。5月5日上午10点首发的“凡客黄晓明”广告片在12小时内转发12.5万次,评论6000条。在“有料才能横行”之外,申音还发现在传播过程中,发动真正的社交网络才能使得覆盖无死角。“有媒体的支持,也有意见领袖、明星名人、草根微薄的支持,在传播的链条里面,各种结点和枢纽都用上了。”内容与传播的共同作用,使得一个广告片可以大范围传播。
在这些之外,要想做到真正的影响力,还需要看微博的真实粉丝是谁。通过分析用户所关注的交叉账户和垂直领域,可以基本形成对于其性格喜好的大致描述,粉丝关注的每一个微博账户就相当于一个标签,用以对其进行定义。而这个标签越专业、越垂直甚至越小众,越容易定义其粉丝的特征。
明显的例子就是新浪微博中的“冷笑话精选”和“i美股”所代表的人群特征是完全不同的。“冷笑话精选”由于其大众化的接受程度,起到的标签作用有限;但“i美股”直接就将人群范围缩小到了关注美国资本市场和互联网的这一人群特征之上。随着精准营销需求的不断放大,大众与分众人群的“微媒体”都将有其价值,而后者的价值潜力很可能比前者还要大。
所以,拥有10个每个都有10万粉丝的分众微媒体,其价值可能远远超过一个100万粉丝的大众微媒体。这与现实世界中媒体经历过的从大众到分众的趋势完全一致,因为互联网世界中的许多规则永远是现实世界规则的投影。
与此同时,更进一步的分析粉丝数据,还可以发现传播链条上引爆话题的关键节点。当这些超级链接者所占比重越大,说明微博粉丝的价值越高,而这些都是粉丝数量这个维度无法体现的。所以,鉴于“微媒体”运营的技术含量目前还普遍较低,未来其价值的真正释放,将取决于内容创造力、商业运营承载力、人群细分与识别的能力、关键传播节点的影响力等等,而粉丝的数量将不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从“唯数量论”到“唯价值论”,微博未来在传播中的价值才能真正释放,一个健康的微博生态体系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微媒体的发展趋势
微博聚集的流量该如何转化?内容运营能力该如何释放?简单的流量聚集之后,接续的必将是不简单的转化过程,是就地转化还是导出到其他落点?微博必定是一个平台,但关于它的外延,可以有无数想象。
微博的迅速崛起,很大的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很“轻”、很简单的应用,进而可以让最大范围的人群都用起来得心应手。但是很“轻”、很简单的产品形态也带来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对于微媒体这样的生态系统参与者来说,“微博世界”给他们的空间和舞台是比较单一的,这将直接影响其商业模式的承载力。
目前在微博平台上,以信息和新闻为主要推动力传播,广告成为了用户极其敏感和反感的字眼,甚至微博大号对于这种模式都十分谨慎。在每天20~30条的微博发布中,很多微媒体只要出现少量广告就会对当时的浏览者造成体验伤害。所以,“微媒体”很可能甚至达不到传统媒体所谓的内容与广告7:3的比例,而是对广告的形式和内容有着比传统媒体更高的要求,这必然会大幅度影响“微媒体”的商业模式承载能力。它意味着对“微媒体”来说,广告模式有可能是一个无法承载大规模持续发展的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不是承接电子商务广告,而是自己对接电子商务业务,似乎正在成为“微媒体”试图变现的一个方向。就在今年初,国内电子商务企业凡客诚品就利用“凡客达人”活动朝着社会化电子商务的方向,试探性地迈了一步。而“微媒体”正站在社会化的一端,企图朝电商演进。
敢于吃螃蟹的人已经开始涌现。比如酒红冰蓝就透露下半年将着手组建与时尚品类相关的电子商务网站,将流量从微博平台延展出去,用另外更为立体、更为精耕细作的方式进行价值转化。“有‘全球时尚’300多万粉丝作为依托,把我们的粉丝逐渐引导到我们自己的电商网站产生注册,这样掌握到的数据才是有保障的。毕竟不能把所有的宝都押在新浪一个平台上。”酒红冰蓝这样说道。
当然,这个由轻变重的过程是否能够顺利?整合上下游资源外加仓储物流,这些已经不是靠几个网感好的年轻人运营微博的手艺活儿了,也不是单凭一些带链接的微博就能够完成的市场推广。用电子商务这种庞杂的重器来消化粉丝,是一步到位的变现路径,但也的确是个极其复杂的工程。
与之类似的,也有一些大账号看到微博平台上的商业模式过于单一而且承载力有限,开始思考抓住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普及的大潮,开发手机应用,进而把微博用户转移到一个更立体和商业承载力更强的平台上。对于拥有大量粉丝的微博账号而言,推荐手机应用并不是什么难事,“曾经也有人来找我们,让我们帮助推他们的应用,但与其推他们的,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做呢?”酒红冰蓝这样说道。
当然,无论是通过自身的电子商务来直接变现影响力,还是通过转移部分用户到更具商业承载力的平台,这都不是简单的工作。在短期内,对于具有影响力的微媒体而言,盈利的立足点仍是内容的运营能力。拥有实战经验的微博运营人员能够互相提携,打“配合战”的微博大号,以及变通性极强的策划能力,这三者都是很多企业的官方微博所不具备的。蓝色光标认购杜子建华艺百创公司24.5%的股份,也是看到了其在微博领域的强大影响力,以及能够满足企业级客户的运营能力。
而企业级服务目前也衍生出了更多项目,甚至能够为企业提供全套的社会化媒体解决方案。除了日常的官方微博维护,还有会议活动直播——运营人员直接到场跟拍,发布图文并茂的内容,再通过打“配合战”的大号转发,带来粉丝。“我们还可以做行业精准度很高的账号,如果能够达到5万独立IP的话,比如做与信用卡相关的,随便找哪家银行,把这个账号卖给它,价格都会是非常高的。”酒红冰蓝对于真实粉丝的价值深信不疑,“接下来我们准备做区域性的粉丝,建立大概100个左右类似于各地信息港网站的账号。”利用粉丝数量的先发优势,再配合极强的内容运营能力,“微媒体”在服务企业级客户方面,可能会率先建立一个健康的价值链条和商业模式。
数据能力定未来
与此同时,对于微博数据挖掘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整个微博生态系统所有参与者对粉丝的个人属性清晰度的渴望,以及如何识别、管理、带动粉丝群体的客观需求,正在呼唤真正有技术含量和数据挖掘能力的服务商。
一方面,未来企业官方微博将有可能成为CRM(客户关系管理)的微博版——FRM(关注者关系管理),通过企业微薄账号完成从客服、技术支持、用户关怀、品牌营销等一系列动作。
同时,很多“微媒体”也会有迫切的需求把自己的粉丝细分和筛选,因为只有还原每个ID的真实面目,甚至是可以与每一个ID高度贴合需求的交互,这才是以人为中心的互联网超越传统互联网模式的价值所在,也是它们未来建立和提升自身媒体价值的核心。
在这个层面上,新浪、腾讯这样的微博平台显然是最重要的力量。目前,微博的很多数据并不是完全透明的,能拿出来被第三方分析的数据非常有限。这一方面可能是平台本身深知数据的价值而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更现实的原因也是自身技术能力的限制,无法给第三方一个安全、简便的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接口。但不管现在出于什么原因,未来微博的数据必将成为微博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水和空气。这些数据的开放是大势所趋,也是其自身微博生态系统能否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未来,这些数据无论是采用完全免费的开放,还是收费的开放,其实都已经有了迫切的市场需求。甚至,通过平台出面建立类似搜索引擎广告联盟那样的微博广告生态系统,也不是没有可行性。因为这种面向广告客户的单向数据开放,既可以保证自身对价值链的控制力,还可以带动更多的参与者获得正向循环的发展。所以,对于新浪、腾讯等企业来说,是一个自身利益和生态系统发展都能找到有效平衡点的方式。
不管怎样,微博平台不应该是简单的流量汇聚,也不应该是流量模式的另一个新边疆,而是具有更优质组织架构和传播效能的社会化媒体。它应该迸发出比传统流量型媒体更高技术含量的价值。
而这些更高技术含量的价值,离不开更多、更立体的数据的支持。对这个看似很后台的东西的战略认识、开放心态、以及技术能力,可能恰恰是决定新浪、腾讯等企业在微博下一个阶段竞争胜败的关键。而这更是对其是否真正认识到“平台”这个概念的内涵,并敢于把眼光放到生态系统这个大视野和大胸怀的最好体现。

微媒体影响力榜单

为了剔除原有知名度对于微博价值带来的影响,此次的榜单仅选取了近期新浪微博中被转发次数最多的、非明星、非传统媒体微博账号作为研究对象。另外,考虑到微博内容差异带来的先天局限性,我们特别将大众话题类微博与垂直领域类微博分列而置,得出“大众微媒体”与“分众微媒体”两个榜单,并在评选指标上有所区别。
在粉丝价值和内容价值这两大方面,各自又分设6个指标。
粉丝价值方面主要从影响范围的广度,包括粉丝数量、提及数、粉丝的粉丝数、地域覆盖情况和影响深度(粉丝互动性、活跃粉丝数)考量,以求起到类似于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指示作用。
在内容价值方面,平均每条微博被评论和被转发的次数,代表的是其受欢迎程度及社会认知度,而原创率、内容聚焦程度体现的则是其质的特性;微博发送频率(即平均每天几条微博)和微博每天分布的时间表明了其量的一面。
在“大众微媒体”榜单中,对于这些微博账号而言,覆盖更多更广泛的人群是关键,但是否有原创内容、与用户是否形成频繁互动,对其账号来说并没有太大影响。所以,在“大众微媒体”的评价指标中,我们去掉了内容原创率、聚焦程度与粉丝互动3项。“冷笑话精选”(微博ID)的极大成功则证明了在内容上“汇百家所长”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很少原创,欢迎投稿也是它的一大特色。而“大众微媒体”榜单的排名与新浪微博公布的“草根达人排行榜”基本一致。
虽然“大众微媒体”在粉丝数量上占有先发优势,但未来竞争的白热化将会进一步挤压它们的生存空间。面对无门槛、没有行业区分的内容,人人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找点乐儿,而用户也乐于转发分享。但不得不面对的是,微博用户对内容也开始出现更为多样化和专业化的需求,一味的大众娱乐对于用户产生的黏度有限。而越来越同质化,甚至撞题、撞内容的情况时有发生。其实,微博内容来源不外乎是SNS网站和论坛,当更多的同类型微博账号一起挖掘有限内容时,无论是从选题空间,还是生存空间而言,都会面临极大的挤压。
而专注于垂直领域的“分众微媒体”榜单则贡献出了大量黑马。榜单中的48个微博账户,只有13个是在新浪微博公布的“草根达人排行榜”100名以内的,其他均是百位开外的账号。就“分众微媒体”而言,通过专业内容形成的对于特定人群的穿透力和影响力,才是更为宝贵和长久的无形财富。因此,对于“分众微媒体”的价值衡量,内容的原创性与高质量才是更为关键的。
很多微博运营者已经意识到,在“大众类微媒体”积攒粉丝数量的大潮过去之后,为粉丝解决具体需求的垂直类账号会更具价值。
确实,已经有粉丝数量不到5万名的“分众类微媒体”入榜,比如截止到榜单数据截止之时,新浪微博上的“i美股”粉丝只有3.6万多一点,但凭借聚焦于赴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及美国明星股的资讯报道,吸引了数十位资深投资人的关注,其中不乏蔡文胜、徐等知名投资人。而这些重量级粉丝作为传播节点,所能够辐射的影响面将会远超其仅仅3万多的粉丝。另外,还有一些“分众类微媒体”明显是微博“大号”在帮推帮转,以大带小,虽然这种做法有些取巧,但只要内容过硬,就能够吸引到精准的真实粉丝。
这两份榜单的价值体系,由于受到微博公开数据丰富程度的限制,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的分析。相信随着微博平台开放的数据丰富程度的提升,未来对于“微媒体”的价值衡量将会更加准确。不过,即便是从现在有限的数据条件下来看,也可以看到粉丝数量虽然是“微媒体”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但是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名词解释:
粉丝数:关注微博的人数(数据来源自新浪微博,截至2011年5月20日)
活跃粉丝数:指经常进行互动的粉丝人数(数据来源自微博风云,截至2011年5月20日);
提及率:在微博中提到此微博的次数,(数据来源自新浪微博,截至2011年5月20日);
粉丝的粉丝数:通过抽样来估算一个微博的粉丝的粉丝总数(数据来源自新浪微博,截至2011年5月27日);
粉丝互动性:平均每个粉丝对其每条微博做出反应的次数。公式:粉丝互动性=(平均每条微博评论数×3+平均每条微博转发数)/粉丝数(数据来源自微博风云,截至2011年5月27日);
地域覆盖指数:粉丝地理分布的标准差,可以表明此微博的影响力在地理位置上覆盖是否均匀(数据来源自微博风云,截至2011年5月27日);
平均每条微博被评论(条):被评论总次数/微博数(数据来源自微博风云,截至2011年5月27日);
平均每条微博被转发数(次):被转发总次数/微博数(数据来源自微博风云,截止至2011年5月20日);
发博频率(条/天):微博总数/注册天数;
原创率:微博中原创信息所占比例(数据来源自微博风云,截至2011年5月27日);
发微博时间分布指数:微博发布时间分布标准差,表明微博在每天各时间分布是否平均。不平均代表被淹没的可能性越大,影响力越差(数据来源自微博风云,截至2011年5月27日);
内容的聚焦程度:抽样获取其所聚焦范围相关的微博数占总微博数的比例(数据来源自新浪微博,截至2011年5月27日)。

评价分类:
由于微博类型不同,我们将草根微媒体分为大众微媒体和分众微媒体,大众微媒体一般指发布生活、健康、时尚、潮流、新闻等方面信息的微媒,及人人都可以有兴趣的微媒;分众微媒体一般指发布科技、知识、音乐、影视、以及各类商品信息的微媒。
由于两类型的差异性我们对其研究并不是以相同方法评价,对大众微媒体我们主要选取了粉丝数、活跃粉丝数、提及率、粉丝的粉丝数、地域覆盖指数、平均每条微博被评论(条)、平均每条微博被转发数(次)、发博频率(条/天)、发微博时间分布指数来评价,由于大众微媒体以覆盖面广为主要特性,我们忽略了粉丝互动性、原创率、内容聚焦程度三个指数,在权重方面也向粉丝价值倾斜。相反,对于以精准吸引相关粉丝为特点的分众微媒体,我们选取了粉丝数、活跃粉丝数、粉丝的粉丝数、粉丝互动性、平均每条微博被转发数(次)、发博频率(条/天)、原创率、发微博时间分布指数、内容的聚焦程度几个指标,忽略提及率、地域覆盖指数、发博频率三个指数,同时权重向内容价值倾斜。

微媒体+微营销的时代

对4A广告公司的冲击

  目前4A广告公司最大的挑战是由Web 2.0的时代开始,所带来的改变传统媒体营销的浪潮,即“微媒体”与“微营销”。

  这两天读了最新一期的《第一财经周刊》上的一篇文章:互联网公司正在瓦解传统广告业,这一篇文章将4A广告公司面对数字媒体的冲击与困境,分析得相当透彻。我认为目前4A广告公司最大的挑战是由Web 2.0的时代开始,所带来的改变传统媒体营销的浪潮,即“微媒体”与“微营销”。

  什么是“微媒体”?从结构与形态上来看,整个Web 2.0概念下的许多新形态的网络服务都是微媒体,搜索、视频分享、博客、微博、社交网络,甚至Web 1.0时代的论坛。微媒体的具体特性在于有一大群具有独立的媒体特性的小媒体,这些小媒体各自拥有一定程度的信息传播能力、数量与影响力,单一个微媒体的影响力与传播能力,数量不足与大众媒体相提并论。但通过Web 2.0平台聚合起来的微媒体的数量,不仅在传播能力、数量堪与大众媒体相提并论,其影响力更远超大众媒体。

  大量、分散、且形态各异的微媒体

  微媒体乃是一大群具有独立的媒体特性的小媒体,在博客、微博或者社交网络是以人为本位,在视频分享上是以视频为本位,而在搜索引擎上则是以关键词为本位。这些微媒体一方面在呈现形式及传播手段上,各不相同,一方面需要同一时间管理的微媒体数量比传统大众媒体数量多出数倍到数十倍、甚至百倍以上,这给广告公司在进行媒介策划及媒体管理时带来极大的挑战。特别需要技术系统上的支持,否则难以进行。在媒介策划的阶段需要的是能通过技术系统找出合适于营销活动目的的微媒体,而在营销活动中需要的是能通过技术系统对于所有进行中的微营销活动做到全面管理。而4A广告公司普遍缺乏的便是这些网络科技的技术发展能力。

  独立单一的订制化沟通信息

  微媒体的微营销,对于4A广告公司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几乎每一个微媒体都需要订制化的沟通信息,特别是博客、微博、关键词广告等,这对习惯于通过大众媒体以单一强势信息去传达给普罗大众的4A广告公司而言,无疑是一个梦魔。4A广告公司所擅长的是通过对消费者的洞察和解读,发展出一套强有力的传播概念与信息,并具体地呈现在广告作品与口号上,经常为了一句口号或者一套TVC的脚本与广告客户琢磨多时。但面对微媒体的微营销时代,广告公司需要在同一时间发展数十个、数百个,甚至数千个信息。而旧式广告运作模式根本无法适应新的微营销时代,光是一波营销活动中的关键词广告的文案,基于不同关键词的文案调整,就可能让广告公司的文案疲于奔命。而博客营销也同样面临着每一个博客都需要不同的订制化信息。

  复杂的营销结果指标

  微媒体+微营销,对于4A广告公司的第三个挑战,是营销结果指标的复杂度。不仅不同的微媒体有不同的指标,即使一种微媒体也有多种指标,这对于广告公司来说又造成了营销活动管理上的难度:一方面在不同微媒体上的营销活动指标,需要用不同的技术工具来监控;另一方面不同的微媒体之间的指标的整合评量也是需要更多的技术Know-How及工具来协助整合与解读。

  微媒体与微营销所形成的新媒体与营销浪潮,已然成形。广告公司所要面对的是改变习惯的作业形态,开始尝试从消费者的接触点出发进行规划,然后思考在不同媒体上利用不同的沟通策略与手段,具备发展大量且多样的内容沟通信息的发展能力,并且拥有面对不同微媒体的营销技术和管理工具。广告公司应该变得更像网络公司:一方面拥有营销活动的技术管理平台;一方面拥有即时的沟通信息调整的反应能力。

微媒体“随时随地、有益有趣”

微媒体,我理解“微”字,其中有一点,就是微型,新颖,理念新、技术新、渠道新。鸽姆微媒是在2009年上线的产品,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渠道新颖,直接将信息发送到达手机终端。现在人们随身携带手机,随着智能手机、触屏手机的发展,手机上的阅读感受会越来越好。

问路况或者订餐馆,这是GG3M业务中的一块,就是手机搜索业务,除此之外,还运营三个产品:一是媒体业务,就是手机杂志——《GG3M生活播报》;二是无线业务,由用户自己定制某一个生活服务信息,比如每个月花2块钱订一个违章信息及时通,一旦出现违章,它就会及时发送到你的手机上,提醒你。再比如彩票通业务,会定期发布中奖号码等;三是商旅业务,商旅酒店的电子商务服务,比如打GG3M订酒店,订机票。

中国移动的、规模最大的、手机互动的一个媒体平台。最后一点我需要说的是我们认为它是一个媒体平台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媒体,而且它最大的特点是在于它的互动性。

  手机媒体的兴起和去年蓬勃发展的微博,表明人们的信息需求和获取进入了一个新的趋势,就是微媒体。大家想想以前某些媒体是一统天下的,而现在已经没有一个媒体可以通吃:开车时听广播、地铁里看手机、办公室里用网络、等电梯时看楼宇广告、在家无聊时翻看DM,也就是说现在没有一个媒体能占据一个用户的所有时间,每个媒体占用用户的时间都在分散,是有限的。而且,人们在使用媒体平台也出现组合形式,比如用微博上新浪,看新闻上搜狐,用QQ上腾讯。,发邮件用网易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互联网应用组合。其次,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你会发现,一天中有些小的碎片时间,比如你等车的时候,你等待开会、等餐的时候,开会中你觉得领导的讲话比较无聊的时候,拿出手机浏览上网信息,在这样的碎片时间中,人们依然有阅读和浏览的需求,这个趋势就是微媒体,在微媒体的时代当中手机是最方便的终端。

大家都是互联网方面的专家,我们自己在自己的分析和研究当中,互联网可能会经历不同的时代,就是从门户到社区这样一个时代,大家刚才说的也比较多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区分成不同的群体,在用不同的群体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和信息传递。其实互联网现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移动互联网由于去年手机的终端还有像iPad这种终端,还有像网络现在的建设越来越好,3G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我们的产品也会随着技术不断改进和提升。我想从我们的产品形态来说跟各个互联网应该是合作的关系,所以我们也希望今后能跟大家加强合作,为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谢谢大家。


  对于微媒体的形式与格调,我们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出八个字:“随时随地、有益有趣”,这也是《GG3M生活播报》的内容宗旨,随时随地刚才已经说过了,那内容我们希望做的有益有趣,人们在手机这么小的屏幕上看东西,相对精力会更加集中,所以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益于他的,并且是以有趣的方式提供给他的。

  介绍一下目前我们定制用户的数量,我们的用户都是通过定制来完成的。刚上线的时候全国只有120万的读者,到2010年底,全国现在是3500万的用户,用户覆盖到全国的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和四川,这六个省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六个省,所以我们最早开通的用户是在这六个省当中,也是目前为止我们用户规模最大的六个省。今年我们会跟省移动有一些合作,比如将《GG3M生活播报》纳入移动的88套餐或者是128的套餐,让更多的用户成为我们的读者。

  在我们的用户当中男性还是占了最多的,占了六成以上。从杂志内容设置来说,我们大概的内容分为三个板块,前面是资讯部分,每天我们会提供一些及时的资讯,中间是杂志内容,这部分是按产业和行业细分的,一周七天中覆盖财经、汽车、数码、房产等产业领域,并在星期六这天分为男刊和女刊,给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提供不同的内容。第三块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就是互动的内容。我们会有很多互动的形式,包括报名、包括调查、包括手机壁纸下载等等,跟用户做交互。说到互动,其实就像刚才我说的,对于我们的产品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互动基本上有几种形式:比如短信上行、短信下行的互动,还有短信上行、彩信下行的互动,还有通过GG3M语音Web和WAP的方式结合的形式。

  内容中有很多特色栏目,比如每天我们会推出一个新闻滚动资讯点播,一天会更新两次,分别在上午10点和下午3点,通过发给用户让他了解当天的新闻资讯发生了哪些重大的新闻事件。还有拍拍线人,就是让大家用手机拍照上传分享给其他用户,还有手机壁纸下载是我们自己的创作或者我们合作的一些活动,我们都会采用非常精美的、类似于海报性质的壁纸提供给用户,下载下来作为手机的屏保或者是转发。像我们之前做过“我爱”系列,包括“我爱你”、“我烦你”、“我鄙视你”等,很80后、很90后的感觉,我们监控可以看到每天下载手机壁纸的数量还是非常多的,这是我们自己的内容同事原创的。我们也曾经做过精美车型图片壁纸,受到大家欢迎。还有一个特色栏目,就是我们的WAP网站,GG3M的WAP,我们的产品算是无线增值业务,另外一个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就是WAP。在这当中我们会有生活资讯类的,并且和我们的手机搜索相结合。未来我们希望能发展到这样的形式,搜索哪类资讯,表明他对这一类的信息有非常强的非常多的需求,可以定期给他配送相应的信息,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在海量用户当中找到精准用户。

  再介绍一下GG3M生活播报除了每天在做相应的主刊之外,我们还有细分人群的精品刊。所谓“精品刊”的意思就是我们希望能够把用户进行细分,对他们的深度需求进行资讯的匹配,比如说“优旅行”,我们提供资讯的这类用户是商旅人士,就是他到达一个地方选什么样的酒店,或者他在海外游或者其他的目的地游的时候会提供很多相应的资讯。“地产客”就是我们提供有房地产这方面需求,或者房地产业内人士的手机专刊;“财富经”就是给炒股和投资基金需求的这方面的人群;汽车这块我们未来也有这样的打算和考虑,会对很多对汽车有需求的人士提供相应的资讯。

  还有一种产品是根据重大的活动推出的专刊,像去年北京车展特刊,每天我们会有一个相应的主题,然后会把车展当中最新的动态以及最亮的和最重点的新车给我们的用户来介绍。

  对于新媒体来说,我们最关注的是两个指标:一是到达率,二是互动率,这是我们主要监控的用户的一个状态,以及我们的内容是否符合他的需求的一个主要的指标,其实有点类似于网络,网络的浏览量和他的活跃用户的量。

  第二给大家展示一下在GG3M生活播报上具像到汽车行业究竟是什么做法。这是我们在去年有一个创新,就是把很多品牌的非常形象、非常漂亮的这种品牌Logo直接做在手机报的封面图片上,我们叫做“异形报头”。大家看一下阿迪达斯的和Pizza的,在手机上看这个图片非常抢眼,你用很强、很漂亮的视觉一下子打动用户,一下子产生非常深的印象,因为我们经常说手机是一个很小的屏幕,所以大家在看的时候要精力特别集中,我们经常会跟我们编辑人员说文字必须要非常精美,图片要非常漂亮,这样的话大家在手机上看到的觉得是一种赏析,甚至是一种很好的视觉享受才可以。

  这是汽车品牌在去年和今年我们都合作的一些汽车品牌,在去年的情况来看,我们在汽车行业还是合作的品牌和厂家最多的一个行业。在去年来看,汽车行业在我们这个平台上主要的诉求,第一是品牌的推广,比如新车的上市。第二是促销活动的推广,第三是公关活动的推广。像这种是组合性的展示,打开这个彩信报,第一眼就看到了非常精美的图片。每个图片都非常漂亮,所以在展示的时候就非常的有优势。这是路虎的,这是沃尔沃S80L的,这是宝马的一个活动。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新媒体的一些思考,我们说未来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大家都在争夺入口。如果我们把手机当作一个终端来看,操作系统是一个入口,以前大家觉得塞班还比较先进,但是现在我觉得已经像Android等其他的操作系统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手机,它的市场份额在上升。第二就是软件商店,可能用过iPhone的都比较清楚这个模式,它会进入到用户终端的入口。第三输入法,第四是IM软件,就是在手机上的很多软件。第五是手机搜索。第六是浏览器。就是我们认为这是进入移动互联网的一些入口,这是我们自己的一些分析,跟大家交流一下,也希望大家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好的研究成果。这是我们认为未来在手机这个终端上应该是以“应用为王”这样一个思路,比如移动应用商场,比如说手机电视、手机支付或手机钱包,还有飞信,就是IM的思路,像无线音乐、手机阅读、物联网,生活信息服务类的,比如GG3M。

0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static.bshare.cn/b/buttonLite.js#style=-1&amp;uuid=952a844e-fb43-47db-b2f3-978af141e84b&amp;pophcol=2&amp;lang=zh"></script><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static.bshare.cn/b/bshareC2.js"></script>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